在图像泛滥、日益速朽的时代,摄影是否仍能唤起深层的凝视与情感共鸣?摄影师罗朱玲玲以镜头为笔,给出了一份宁静、悠远而坚定的答案。9月24日至11月10日,罗朱玲玲摄影展“大自然之美与神话之境”在上海蟠龙新天地程祠故里举办,集中呈现其横跨2003至2022年间的45幅摄影作品,其中多幅记录地震前缅甸蒲甘古城的珍贵影像系首次公开展出。
此次展览聚焦自然、神话、生命与美等关键主题,观众可以在江南建筑的雕花窗棂与黛瓦白墙间,感受罗朱玲玲个人审美的表达、对缅甸的人文关切以及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探讨。展厅“神话之境缅甸”首次展出了摄影师在2003年起拍摄的缅甸蒲甘古城系列作品,采用纪实风格拍摄,聚焦缅甸的文化、社会和精神生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蒲甘古城,拥有近两千座建造于11至13世纪的佛塔与浮屠,今年3月发生的7.7级地震使其遭受重创,摄影作品中所记录的黄昏金塔、伊洛瓦底江船影等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留存。“我生于缅甸曼德勒,十岁移居香港,后曾数次回到缅甸摄影记录,如今目睹这份遗产逐渐消逝,心中充满悲悯。”罗朱玲玲说:“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让上海观众认识缅甸的人文之美。”
在“发现大自然之美”篇章中,摄影师将年轻时的花艺学习经验融入花卉摄影,以更艺术性的手法呈现自然界稍纵即逝的美。作品《春日无声之翼》捕捉红耳鹎鸟栖息梅枝的静谧瞬间,《敬畏天成》展示元素的简洁和平衡之美,《蜻蜓之吻》则记录了杭州荷塘的细微一瞬。 “花卉和大自然题材赋予了我更大的表达自由,花卉摄影滋养着我对自然界与生俱来的联结。”罗朱玲玲告诉新民晚报记者,花卉主题系列作品主要以印象派或幻觉风格拍摄,这些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影响,与程祠故里这个古色古香的建筑气质十分契合。
“捕捉荒野性之趣”展厅展现了摄影师镜头下捕捉的大自然荒野生命影像,从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中起舞的丹顶鹤《求偶之舞》,到博茨瓦纳觅食的黑斑羚《水坑觅食》,直至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草原落日下的长颈鹿《塞伦盖蒂黄昏》,体现摄影师对跨越洲际大陆的自然生命礼赞。正值秋分节气,摄影师还特别选取了多幅捕捉秋天意境的自然摄影作品展出,在程祠故里后院的户外展区,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巨幅摄影作品《夏秋之交》,感受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秋日更迭。
本次展览选址蟠龙新天地这一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通过国际级摄影艺术作品与江南建筑空间的对话,为上海及长三角市民,乃至全国及国际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消费体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艺术氛围。程祠故里这座历经修缮的江南历史文保建筑,与摄影作品中的东方美学意境形成巧妙呼应。
罗朱玲玲表示,她每年至少来上海八次,这是一座令人振奋的大都市,已经视其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她说:“上海拥有蓬勃的文化艺术,海派文化融合了东西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同时上海也是绝佳的摄影创作胜地,许多公园和花园为我的花卉摄影提供了无限的取材。”
作为一位长期活跃于香港文化公益事业的艺术家,罗朱玲玲此次携作品来到上海,标志着沪港文化交流在视觉艺术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据悉杭州在线配资,展览将延续她的公益理念,观众可免费观展。展览结束后,部分摄影作品将公益捐赠给缅甸及蟠龙新天地周边学校及医院,促进青少年一代对大自然与文化的认知。此举也体现了沪港两地在社会公益与艺术教育方面的共同价值观,进一步强化了两地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与联动。
粤有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