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罗永浩与西贝“杠”上了,双方关于“预制菜”的争论还在发酵。
此前,罗永浩在微博上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明确否认使用预制菜,并表示要起诉罗永浩。为了打消公众的顾虑,还准备开放全国门店给消费者参观。
民以食为天,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其实这几年舆论场上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预制菜”,这也是此次双方争议的焦点所在。
检索既往信息不难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预制菜缺乏明确定义和标准。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曾联合印发通知,对预制菜进行界定。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市场监管总局曾明确表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这是考虑到了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西贝方面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根据贾国龙的说法,西贝采用的正是中央厨房模式,即将配送到门店的原料预加工成净菜等。根据上述标准,这就很难归入预制菜范畴。
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这就很像在玩一个文字游戏,有“钻空子”之嫌。毕竟,在很多人的朴素认知中,只要是带包装、经预加工的食品就是预制菜,其性质并不会因为是否是中央厨房制作配送而改变。更何况,有网友提供的图片显示,西贝确实售卖过袋装的焖饭牛肉包和椒麻鸡。
可以说,正是大众对预制菜概念的普遍认知与预制菜标准定义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导致了如今双方各执一词的局面。
其实,跳出定义之争,预制菜本身从来不是问题。在现代化餐饮业的发展中,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和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西贝这样在全国拥有近400家门店的连锁企业来说,完全依靠每家门店从原材料做起现场烹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预制菜或预加工菜的使用,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保证口味一致性,并提高出餐效率。从食品安全角度而言,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反而可能比一些餐馆的现场制作更加安全可控。
所以说,消费者真正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餐厅明明使用了预制的食材或菜品,却刻意营造出现炒现做的假象。更令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是,明明支付了现炒菜品的溢价,品尝到的却是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这种被欺骗当“冤大头”的感觉,才是引发人们不满的根本原因。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此次争议中,许多人选择站在罗永浩一边。人们并非不理解餐饮工业化的必要性,而是希望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并为此支付相匹配的公道的价格。当企业试图通过玩文字游戏或利用定义上的模糊来规避责任时,反而会加剧消费者的不信任感。
解题的关键,还在于提升餐饮行业的透明度。其实,餐厅不需要对使用预制菜遮遮掩掩,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告知消费者。事实上,越是有自信的企业,越敢于公开自己的后厨操作和食材来源。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反而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尊重。
这种双方坦诚相待的态度,最终将促成商家和消费者双赢的局面。当消费者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所消费的菜品是如何制作的,他们反而更可能理性看待预制菜的存在,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做出选择。对预制菜的了解多一分,对其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可能就会少一分。
在信息越来越透明的时代,试图误导消费者越来越容易被“反噬”。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真正尊重消费者,以诚信经营为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才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之道。
这个道理股票配资门户官网,显然不只适用于餐饮行业。
粤有钱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